欢迎光临潍坊市坊子区图书馆官网!

琉璃镌刻

发布时间:2021-12-11 18:49:34 浏览量:

   项目总体概况

一、基本情况:琉璃镌刻主要传承基地潍坊市坊子区,一处传习地点在坊茨小镇德日办公楼东侧,坊子区工艺美术协会和坊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办公区内。同时在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琉璃工坊内有传习展厅一处。产品销售遍布省内及全国港澳台,同时也远销欧洲和美洲等国。

二、传承情况:师承李木老先生(1855年-1922年),由第一代传承人冯王氏(1887年-1938年)传承给第二代传承人王冯氏(1922年-1979年),后由第三代传承人齐征(1958年至今)传承给第四代主要传承人曹洪富(1976年至今),又由曹洪富发扬光大,传承给第五代传承人陈焕芳(1986年至今),齐艳丽(1989年至今),冯异(2006年至今)。

三、主要特征和主要价值:

1、学术特征和价值:琉璃镌刻在国内还未被深度挖掘,通过目前的统计来看,对琉璃镌刻的研究还属空白, 所以对于琉璃镌刻的研究,不仅是对山东民间艺术的补充,也是为中华民间艺术的补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2、艺术特征和收藏价值:琉璃镌刻体积可大可小,看似简单,仅点刻一项就极为复杂繁琐。每一件镌刻技法的呈现都要经过构图、人物以及景物细部、颜料配比,上色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具有极高的欣赏和艺术价值。

3、实用价值:琉璃镌刻不仅作为艺术作品和装饰物品,更可以作为实用商品来使用,例如茶具,酒具,盛器,装饰用途等广泛用途。

基本内容 

琉璃镌刻技艺在清康熙年已崭露头角,经过数百年传承最终达到现在的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琉璃镌刻技艺是在古代镌刻和雕刻技艺的基础之上延伸而来,在古代镌刻技艺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技法和展现形式,通过增加点刻、面刻、线刻等创新手法,在秉承古法镌刻技艺基础上融入了部分创新工艺。

琉璃镌刻在制作时第一步:要进行作品内容创作,创作内容取决于创作者要表达内在和外在的内容体现,同时还要能深刻的表达创作者深厚的技艺功底和文化底蕴,同时又要通俗易懂。第二步:进行琉璃器型创作和选择,中国古典器型基本会以葫芦造型,美人瓶等传统造型为主,但不同的创作内容需要不同的琉璃器型来达到良好的效果融合。第三步:制作,根据创作的内容进行选择工具和器型比例结构布局的构图准备工作,镌刻工具选择很关键,不同内容的镌刻所采用的工具有所不同。例如人物刻画基本基础需要点刻技法,山水刻画大多数采用线刻技法,静物刻画,动静结合采用面刻技法等等都有不同的工具要求,从而达到至臻至美的效果。第四:上色。琉璃镌刻最体现效果的三部分之一三轮上色法。第五步:工艺修饰。第六步包装选择和定制。

分布区域

清代大金石家赵之谦所著的《勇庐闲诘》中记述,龙凤盘螭,鱼雁花草,山川彝鼎,千名百种,渊乎清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琉璃雕琢到乾隆年间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那时的琉璃镌刻还主要主要用途作为皇家观赏赏赐用途,而现今的琉璃镌刻在秉承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实用性和创新价值。

琉璃镌刻销售分布比较广泛,销往山东省内各地级市及大部分区县,北京及天津大部分区县。上海大部分区县。江浙沪、福建、广东大部分区域,港澳台大部分区域。国外主要是美洲和欧洲部分国家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坊子区地处山东省中部偏东,山东半岛西侧,是著名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所辖区之一,位于市区东南部,北纬36°30′至36°45′,东经119°03′至119°26′。总体地形南高北低,总面积412平方千米,辖7个街道,常住人口32.5万人。

坊子区境内有潍汶河、白浪河两大水系流经,虞河、白沙河、凤翔河、张面河贯穿城区;胶济铁路横贯东西,206国道、309国道、济(南)青(岛)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潍(坊)荣(成)高速公路起点就在治所;境域古代有潍河、汶河两条水道及多条驿道,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楚汉潍水大战,就发生在区境东南部。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率大军东征,战于区境。夏建青州斟鄩国、淳于国,商为营州莱国地。周、春秋,属幽州,杞国。战国时为齐地。秦代属齐郡、琅琊郡。西汉时分属北海郡斟县、桑犊县、乐都县、淳于县地。东汉、三国皆属北海郡(国)平寿县。晋初属青州齐国,后属北海国(郡)平寿县。

  区域内有古斟鄩国,古杞国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坊茨小镇,潍坊风筝小镇等历史遗迹以及民俗景区。同时本区矿产丰富,能源充盈,其中膨润土储备量占全国的25%。

    坊子区又属于北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极端高温41.2摄氏度,极端低温零下21.6度,最大冻土深度500㎜,年平均降水量500-700㎜,非常适合居住和工农业发展。

历史渊源

琉璃镌刻技艺从清康熙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是充分利用琉璃烧制器型,结合当时人物和历史背景进行多道工序进行创作的艺术品及艺术品,因为其收藏价值,文物考证价值以及艺术展现形式的价值,并根据其创作形式而得名琉璃镌刻。冯王氏是琉璃镌刻的主要传承人,其师从清朝一名陶瓷雕刻工匠,以前为清宫廷造办处养心殿工匠,后因晚清腐败无能,国力衰弱也无力养活造办处能工巧匠,遂大部分遣散,大部分工匠因为技艺功底深厚被很多北京制作工坊雇佣,还有一部分返回原籍或者流落四方。

    那时的技艺传承非常困难,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很多工匠因为有所特长还有都生活在夹缝之中。冯王氏在北京辗转过程学徒过程中得师傅垂青,在原有陶瓷雕刻基础上把在清造办处所改良琉璃镌刻技法一一传授。正值战乱之际,冯王氏在于师傅相处五年以后师傅因病去世,冯王氏也因战乱先回祖籍淄博周村,后娶老潍县城隍庙女子王氏为妻,后又因德日战争生活所迫辗转东北,一家人一路蹉跎一路用技艺糊口,最终得到沈阳大户沈老爷青睐得以暂时安顿。后又因日本侵略我国,9.18事变发生,又辗转回到山东。在此过程中冯王氏始终未曾放弃工匠之传承责任,未忘师傅临终遗言要让技艺传承后世的嘱托,先后传承王冯氏,齐征,曹洪富,陈焕芳,齐艳丽,冯异等等。

     冯王氏为主要传承人(1887年~1938年),后传承给其外甥王冯氏(1922年~1979年),后又传承至齐征(1958年至今),后又传承至曹洪富(1976年至今),曹洪富由收陈焕芳,齐艳丽,冯异等人为徒作为技艺传承人。从冯王氏作为琉璃镌刻主要传承人开始,琉璃镌刻已有一百多年传承历史。

主要传承人、传承群体

琉璃镌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承师训的传承意义,在有记载的一百多年传承中,虽基本以心口相传为主,但始终秉承传承文化和品德之精髓,不分内外(亲属),只看德行。师承李木老先生,清宫廷造办处工匠(1855 年~1912年)。

第一代主要传承人冯王氏:1887年-1938年,虽然处境艰难,但始终坚持师训,使传统技艺一直传承。

第二代传承人王冯氏:1922年-1979年,对物质贫乏的时代,一直坚持默默无闻的坚守,用严格律己的态度,让琉璃镌刻技艺始终保持古法技艺。

第三代传承人齐征:1958至今,现居住济南,在秉承师傅传承技艺基础上,融合更多的实用性技法,并在各大院校进行普及型推广和宣传,对琉璃镌刻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和传承基础。

第四代主要传承人曹洪富:1976至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祖籍济南,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行首席导师,常驻潍坊市齐鲁文化保护中心十笏园非遗空间以及坊子区坊茨小镇琉璃镌刻大师工作室。琉璃镌刻全国工作室培育首席导师及琉璃镌刻全国公益传承普及培育计划首席导师。在传播和传承推广上为琉璃镌刻付出很大,在各大院校以及公益培训活动中不余余力的对琉璃镌刻进行宣传和推动,更是在琉璃镌刻技法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创新和使用工具,同时在原有艺术价值基础上融入更多实用性设计,为琉璃镌刻的普及做出杰出的贡献。

第五代传承人陈焕芳(1986年至今):潍坊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坊子分会副主任,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坊子分会副秘书长。潍坊市十笏园琉璃镌刻传承人,坊茨小镇大师工作室传承人,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行琉璃镌刻传承人。作为潍坊区域的主要传承人代表,始终谨遵师训,在推动和宣传琉璃镌刻的传承工作中始终冲在第一线,为琉璃镌刻商业性合作起到了很好的助力,这也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五代传承人:齐艳丽(1989年至今)。

第五代传承人:冯异(2006年至今)。

主要特征

琉璃镌刻的主要特征区别于其他琉璃制作工艺,其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更加直观。

1、观赏价值:首先琉璃镌刻是在琉璃烧制基础上的二次创作,在琉璃烧制无法达到细部和内容丰富刻画度的基础上,通过镌刻技艺让作品内容更丰富,更美观,更具有观赏效果。

2、收藏价值:琉璃镌刻采用镌刻技艺,因镌刻过程中内容已经与作品融为一体,对百年后的效果更加有利于收藏和呈现,从艺术价值来讲,更加容易体现。

3、文化传承:每一个时代和发展,都有其当时的特定环境和时代感,而琉璃镌刻可以通过创作者对时代的记录,让百年后的子孙可以一睹当时的丰茂,让时代的足迹因为琉璃镌刻的存在而更加有利于传播和记载。

重要价值

1、学术价值:

琉璃镌刻在国内还未被深度挖掘,通过目前的统计来看,对琉璃镌刻的研究还属空白, 所以对于琉璃镌刻的研究,不仅是对山东民间艺术的补充,也是为中华民间艺术的补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2、艺术价值:

琉璃镌刻体积可大可小,看似简单,仅点刻一项就极为复杂繁琐。每一件镌刻技法的呈现都要经过构图、人物以及景物细部,颜料配比,上色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具有极高的欣赏和艺术价值。

3、实用价值:

琉璃镌刻不仅作为艺术作品和装饰物品,更可以作为实用商品来使用,例如茶具,酒具,盛器,装饰用途等广泛用途。

存续状况

琉璃镌刻存续状况以前因为主要是采用心口相传的单一授徒形式,并且每位老师主要传承一名弟子,使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传承也出现了较大的濒危状态。琉璃镌刻计划未来三年准备在潍坊每年举办传承公益培训一期,挖掘和发现一批有潜质的传承人。在现有传承人基础上,未来每年预计培养传承人3-5名。同时充分发挥坊茨小镇工作室文化及地理优势,培养更多学习和爱好者,为琉璃镌刻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实物及文化场所

近年来琉璃镌刻创作了一批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应用比较高的作品,例如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百名大师作品展,琉璃镌刻作品“信仰的力量”,王尽美琉璃镌刻画像“信仰”、琉璃祈福宝瓶、我对祖国说、一带一路、郑板桥系列作品兰竹石、郑板桥系列作品“风骨”、金玉满堂、荷塘月色、郑板桥萝卜成长寓意哲理酒、剪纸琉璃镌刻作品“花开富贵,扭转乾坤”酒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现有场地两处,潍坊齐鲁文化保护中心,十笏园非遗空间琉璃工坊琉璃镌刻大师传承工作室。

坊子区坊茨小镇琉璃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

 保护单位保护能力情况

山东蓝色致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琉璃镌刻项目保护单位,有能力为项目传承,保护,发展提供保障。项目第四代传承人曹洪富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第五代传承人陈焕芳为潍坊人,项目传承团队由丁天涛,冯茠轩,张呓飞,曹洪富,陈焕芳,齐艳丽,冯异等十人构成。

保护单位计划五年内为项目提供100万保护资金,用于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科研、培训、教学设备添置,以及省内以及国内的校园推广活动并每年举报一期公益培训计划。

具体资金分配计划:2021 年20万,2022年30万,2023年20万,2024年15万,2025年15万。

现有传习所两处,建筑面积合计300平方米,传习所主要作用是文献整理保护和挖掘,传承及技艺展示,科研及教学,同时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非遗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工作。

同时分别成立三个小组:

科研及传承组:组长曹洪富,组员陈焕芳,齐艳丽,冯异。

保护和文献挖掘组:组长冯茠轩,组员丁天涛,曹洪富,张呓飞。

宣传监督组:组长丁天涛,张呓飞,冯茠轩。

    项目预计2021年建立研学基地一处,面积150平米。主要用于:传统技艺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取得的保护成效

琉璃镌刻项目现在采取的保护措施,能为项目传承、保护以及创新发展提供资金、人员技术支撑,主要措施如下:

1、五年内投入100万资金,资金用于:文献挖掘和保护,传承培养和发展计划,创新和科研经费,公益培训活动开展以及校园推广传承计划。

2、成立专门项目小组:设计科研及传承组、保护和文献挖掘组、宣传和监督组。从组织架构和分工上更有利于传承工作的开展和延续开展。

又因为分工明确,使传承工作和保护工作更加井然有序,而宣传和监督组又因为更广泛的贴近生活和社会,更利于非遗传承和发展。

3、已累计开展进校园和培训测试十场,社会传承推广活动四场,参与人数不低于一万人,达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传播效果。

4、科研及传承组:在保证原有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同时培育更大的传人队伍,并且要通过更多的公益性活动,推动项目传承和传播。

5、保护和文献挖掘组:项目的传承基础要从项目保护开始,项目保护的基础要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撰开始,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历史和传承文化,才是对本项目的最好保护和传承。

6、宣传和监督组:宣传是非遗传承和本项目的一个主要工作,让更多人发现她的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项目发展的基础。监督资金和项目推进进度是保护和传承项目的先决条件。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1、五年内投入100万保护传承资金,用于保护、传承、科研及创新,并投入设备及校园培育计划,开办公益培训班,同时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省内以及国内琉璃镌刻交流活动。

2、项目传承活动:计划未来五年做好传承公益培训,预计参与培训人数150人。校园公益大课堂和非遗传承活动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大专院校专业课程辅助培育一条线,高初中技艺传承一条线,小学传承及传统文化培训一条线。

3、参与更多实用型产品和科研研发,让琉璃镌刻传承从心口传承变成系统化模式传承,建立完善的电子教学和培训大纲,为项目后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项目专款专用,时时监督,实时审核是项目传承的基础,这也是设立监督小组的最终目的。在监督的同时如何让大众更加了解和认可也是未来传承和保护的一个新方向,预计在2021年七月,与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山东发展网共同创立专栏“发现潍坊非遗之美”专栏,为本项目后期发展助力。

后期为了使本项目更加有利于传播和传承,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通过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采取线下和线上教学结合,让更多人在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技艺。

保障措施

1、提供保护资金支持并做到有效监督,专款专用。

2、成立专门负责小组,设立完善组织架构,保障项目有序运行和推动(详见五年规划)。

3、由单一心口相传收徒模式变成广域传播和传承的培训模式,让社会传承变成常态化。在第四代传承人曹洪富带领下,充分发挥第五代传承人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推动本项目传承不出现断代。

现有主要传承人:曹洪富,陈焕芳,齐艳丽,冯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