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南秧歌
发布时间:2019-08-11 18:08:04 浏览量:
项目简介:原发于潍州及之后的潍水县(潍县)南乡,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东部,潍坊市东郊,潍河西岸,南邻安丘,北邻寒亭区,东邻昌邑市,西邻高新区。分布区域,以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东部一带为中心,辐射坊子区全境及周边县区,以坊子区九龙街道和工业发展区原发地(九龙街道与坊子工业发展区在历史上曾长期同属一个乡镇,如隋代的潍南乡,元明清时期的永丰乡,街道时期的九龙街道,)其中以眉村、邓村、穆村、涌泉庄、肖家营等重点村。传承传播区域,以老潍南一带为中心(1962年成立的潍南片,1942年至1950年2月的潍南县),潍南县曾把潍南秧歌作为重要宣传形式,填以新词,广泛传播,有四名老人对此耳熟能详。
潍南秧歌产生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传承史。为潍南秧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传统舞蹈形式,传承于民间,善于表现喜庆欢快气氛,有着固定的曲谱和句式,曲谱为流水调,分为快板和慢板两种调式,唱词内容可按句式填词,固定句式为三字句、七字句两大句为一段。隋代开皇年间的潍南秧歌《均田乐》传承至今。1924年曾红火过的潍南秧歌是号召放足的节目《女人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在潍南县村村普及的秧歌《送君行》已经恢复传承保护,确定了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徒弟,排练潍南秧歌新节目《这五年》歌唱党的十九大。
潍南秧歌自隋代至清代,一直在潍南一代,由民间人士进行师徒传承,自清代晚期设立新式学堂以来,一直由学堂师生排练演出属师生传承。1942年至1950年,由潍南县武装宣传队通过排练演出向广大民众传播传承。1950年后,大型正规的传承活动基本停滞,只存在零星的田间地头小型演唱活动,在老潍南一带,当代的代表性主要传承人只有两个,文化站退休干部,有三五个老年乡民,对潍南秧歌留有记忆。近两年来,此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传承保护已初见成效,目前已成立两只支潍南秧歌队,整理出原汁原味的曲谱和唱词。
潍南秧歌是特色文化的丰厚积淀,其曲谱和句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成就了潍水文化民间一舞,潍南秧歌是为数不多的不多的有节奏的甩绸舞,具有独特的欢快浪漫格调,具有潍水起舞柳山放歌的奇妙象征,幸福之梦架彩虹。本项目是广大群众集体文化艺术创作的结晶,反映着民智和民意,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潍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认知历史,研究历史的价值,具有传承与发展的需求和动力,是潍水文化中的原生态文化。在地内涵丰富明确,传承脉络清晰,具有惟一性价值,是对齐鲁文化的有力补充。以其不可替代性丰富着中华区域传统文化,具有民间传统舞蹈的通俗易懂优势。其历史价值是补充史料,古为今用。其文化价值是原汁原味的文化传承,其社会价值是反映了民智和民意,发人奋进。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所在区域为国家级为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腹地,位于潍河中段西岸,潍坊市东郊,坊子区东北部,北邻寒亭区,南邻安丘市,东与昌邑市隔为水而望,西与高新区接壤。
北有309国道,济青高铁,南有胶济铁路潍胶公路,中部有潍坊市宝通街。
潍河平原和潍西丘岭为境内两大地形,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潍河平原为冲积平原,潍西丘岭为低山丘岭,属泰沂山脉北侧余脉延伸地带,最高处为柳毅山峰,海拔143米。
这里属于温暖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680毫米,无霜期196天左右,无重大灾害记录。
本区域交通已通达最后一公里,村村通硬化公路,村村有文化广场,交通便捷,文化兴盛,文化传承与传播条件优越。
分布区域: 分布区域,以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东部一带为中心,辐射坊子区全境及周边县区,以坊子区九龙街道和工业发展区原发地(九龙街道与坊子工业发展区在历史上曾长期同属一个乡镇,如隋代的潍南乡,元明清时期的永丰乡,街道时期的九龙街道,)其中以眉村、邓村、穆村、涌泉庄、肖家营等重点村。
传承传播区域,以老潍南一带为中心(1962年成立的潍南片,1942年至1950年2月的潍南县),潍南县曾把潍南秧歌作为重要宣传形式,填以新词,广泛传播,有四名老人对此耳熟能详。
历史渊源:传统舞蹈潍南秧歌原创于隋代开皇年间,至今有1400多年传承史。据《坊子文史第一辑·历史沿革》记载:“开皇六年,既公元586年,置潍水县”,唐武德二年既公元619年,潍州领潍水县等十七县,其中北海县、平寿县、下密县、潍水县皆在后来的潍县境内(明洪武十年始有潍县),潍水县潍南乡的当地秧歌,已臻于成熟。《随书二·卷76载》:“咏叹歌唱,辅佐君主,协调百姓。雄壮激昂,跌岩起伏,气势壮阔。”传至民国时期,1924年国共两党共同发动放足运动,这一时期的潍南秧歌新词(节目名称)是《好笑》,潍南县时期(1926年新建潍县潍南片区,1942年至1950年2月称潍南县),把潍南秧歌作为重要节目宣传至各区各村。潍南县时期的秧歌节目代表作是《送君行》,传至如今,潍南秧歌的新节目是《这五年》歌颂党的十九大精神。
基本内容:(一)基本内容是歌与舞的结合,歌有曲谱和歌词组成,其固定曲谱是(56 556 | 116 1| 551 665 | 332 3 | 336 553 | 2321 22 | 225 3323 | 56 1 | 5556 1 |)
固定调式为,三字句、三字句、七字句,三字句、三字句、七字句,每一段落押韵和谐。如,潍南秧歌《送军行》的第一段词是:“八路军独立营,谁来参军谁光荣,骑着马,披着红,光荣光荣真光荣”。
(二)具体表现形态:1、乐器与演奏,主要乐器为管乐唢呐,辅以板胡和长笛,2、装扮,上身着斜襟袄,身穿长裤,腰扎红绸,双手舞绸,足蹬平底花鞋,3、舞步,迈十字花之步,然后跳跃一步前进,同时尽情舞动绸带,此属群舞,要求动作一致,边舞边唱,同心同步。2、表情,面带笑容,表现激情,手舞足蹈,轻松欢快,表情娱乐。5、场地,潍南秧歌属于街头节目或称广场节目,大街演出宜排长形,广场演出宜排圆形,变队形前出或插尾前出。
主要特征:一是具有海岱之间半岛性,复合型文化的明显特征,如词曲舞的自然交合,具体表现在载歌载舞,动作欢快,唱词干脆大气,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演出一方特色系。
二是源于海岱文化中的文学文化特征,包括装扮,民样的舞姿,以中青年妇女为表演主角,其表演如行云流水,有一种潍水的爽朗豪情。三是民俗文化特征,遇有喜事好事,自然就想起要表演,潍南秧歌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自觉的我要做的动力。
四是源发地所在地特征,1400多年前发源于潍南,只有用方言土语唱着随唢呐声起舞才出原味。
五是持续性特征,传承脉络清晰,传承活动连续,相关人才资金都具备,一百多年间传承谱系真实可靠。
重要价值:一、历史价值。潍南秧歌已有1400多年传承史,最早的隋代节目已传承至今,其歌词《均田乐》是对重大历史事件资料的重要补充,是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是丰富齐鲁历史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面貌和本质,可作为口头史料永久传承。
二、文化价值。潍南秧歌是特色文化的丰厚积淀,其曲谱和句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成就了潍水文化民间一舞,潍南秧歌是为数不多的不多的有节奏的甩绸舞,具有独特的欢快浪漫格调,具有潍水起舞柳山放歌的奇妙象征,幸福之梦架彩虹。本项目是广大群众集体文化艺术创作的结晶,反映着民智和民意,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价值。通过传承表演本项目所产生的亲和感和凝聚力,诚如《明史一志三七》所记:“舞乐是人之心声,君心和谐,则天下无不和谐”,是团结的粘合剂,是奋进的冲锋号,是诗意的融合。
存续状况:潍南秧歌自隋代至清代,一直在潍南一代,由民间人士进行师徒传承,自清代晚期设立新式学堂以来,一直由学堂师生排练演出属师生传承。1942年至1950年,由潍南县武装宣传队通过排练演出向广大民众传播传承。1950年后,大型正规的传承活动基本停滞,只存在零星的田间地头小型演唱活动,在老潍南一带,当代的代表性主要传承人只有两个,文化站退休干部,有三五个老年乡民,对潍南秧歌留有记忆。近两年来,此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传承保护已初见成效,得益于上级非遗保护部门的重视,自清末至如今的百多年间五代传承人的衔接没有出现断档,目前已成立两只支潍南秧歌队,整理出原汁原味的曲谱和唱词,传承谱系又续了两代,确定了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徒弟。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根据潍南秧歌的欢快特性,我们利用传统曲谱填词创作了新的节目,题为《这五年》套词三段。
一、这五年,大改观,上下一心谋发展,水变清,天变蓝,绿水青山金银山。
二、这五年,新局面,强军富民大发展,乡更美,城更炫,各行各业捷报传。
三、十九大,开新篇,目标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定实现,心顺气正加油干。
传承谱系:主要传承人:房兰升,清代晚期,潍县东南乡邓村新式学堂校长,《潍县志·教育志》名人。
主要传承人:王志教,民国初期,山东教育厅秘书,潍南东南乡王家庄子人。
主要传承人:李明文,抗日战争时期,潍南区妇救会长、区长、烈士曹庄人。
主要传承人:郝兰芳,解放战争时期宣传员,潍南县北流区陈村人,当代主要传承人:王友彬,原潍县穆村公社文化站长,潍坊市坊子区穆村镇文化站长,退休文化干部,潍坊市民俗学会会员。
主要传承人(群体):本项目有一个传承群体,人员较多(目前五人),当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王友彬,1951年生,1984年任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原穆村镇(今九龙街道)文化站站长,直至退休后都继续坚持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对民歌有所研究。在《山东文学》1980年11期发表过新民歌,详实掌握潍南秧歌1400多年来的资料,能熟唱各个历史节点的潍南秧歌,如隋代的《均田乐》,民国初期的放足歌《女子笑》,1942年至1949年的《送军行》,2017年,填词创作的《这五年》,宣传歌颂十九大精神,能团结三五个有一技之长的人们,形成传承群体,以求歌舞唱三功的有益结合!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一、认真贯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的方针,通过调查和挖掘,进一步摸清本项目的分布区域。
二、走访老人十人,请老队员谈技巧和要领。
三、成立传承保护小组,搜集潍南秧歌老词。
四、弄懂固定内容和可循规律填写新词,保持传承活力。
五、保留潍南秧歌特色。
六、坚持双百方针,坚定两为方向,填写新词推中国梦。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2018年确认潍南秧歌的发源地在本区(潍南故地)
2019年建立资料档案和活动记录,成立两支为潍南歌队,将节目内容融入潍南纪念馆布展内容,利用声光电技术扩大传播效果,为搞好保存保护。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立两支秧歌队,在全区范围内演出80场。
2020年成立八只潍南秧歌队开展集坊、进校园进广场演出活动,申报山东省非遗项目,对潍南秧歌进行研究,录制音像资料进行传承传播。
2021年成立十支秧歌队,争取到潍坊市人民广场进行传播演出,争取在省级电视台播放潍南秧歌,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2022年培养传承徒弟一百名,创作《实现小康大联合》新词潍南秧歌。
保障措施:
一是主动邀请上级非遗保护部门前来指导,把准方向。
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项目传承人扎实勤奋。
三是搞好人员、项目、经费三落实。
四是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五是成立研究小组,建立研究室,建立传承机制。